再造辉煌不是梦

[日期:2014-03-18]   来源:丰润音乐坊  作者:丰润音乐坊   阅读:2702次[字体: ]
再造辉煌不是梦
--从评剧百年历程和戏曲市场现状想到的
刘作民
评剧从上世纪初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百年中有坎坷,有荣耀,有挫折,更有过辉煌。
但众所周知,近些年戏曲艺术的许多剧种不景气和危机的局面,让人担忧。越剧、豫剧、黄梅戏和评剧等剧种经多方努力较好些,但潜在危机重重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作为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评剧,新世纪如何运用科学的态度,在尽短的时间内摆脱危机,再造评剧辉煌呢?这是评剧人和热爱评剧艺术的各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笔者经研究多方信息和当今戏曲市场变化认为,必须用科学的理念重新审视戏曲市场,才能达到戏曲再度繁荣,再造辉煌的目标,因为戏曲是否景气与戏曲市场盛衰有着直接关系。
一、构成戏曲市场“危机”的几种因素
戏曲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包括商品行销的区域。戏曲与市场的定义很明了,不难理解。戏曲虽有商品属性,是一项具有经营性的事业,但不属于纯商品。更重要的它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因此说戏曲加市场并不等于戏曲市场。戏曲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才能成立,一是演出团体,我们用A代表;演出剧目,我们用B代表;演出场所,我们用C代表;戏曲观众,我们用D代表;戏曲市场用E代表。由此,得出一个公式:AB+CD=E。从上列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戏曲院团的数目和演出剧目的乘积加上演出场所的多少乘观众人数多少的乘积之和,是体现戏曲景气与否的晴雨表。现今戏曲市场“不景气”和“危机”人所共知,而造成“戏曲危机”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1、一些戏曲人市场意识淡薄。
躺在政府皮上吃惯了大锅饭,对戏曲市场意识淡漠,不敢积极应对,不愿探索改变现状。
2、剧目生产缺少市场意识
干惯了听指令排戏,按计划演出,对艺术市场竞争激烈视而不见,创排新戏不看市场,只听领导指挥,为参赛排的戏,不符合观众口味,赛后只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3、演出场所落后时代需求
许多城市的剧场还是文革前后的建筑,年久失修,有的已属危险建筑物。更有些县城没有一处演出场所,县级剧团流动舞台破旧不堪,影响演出质量。
4、多元文化抢走戏曲观众。
随着电视普及、网络受宠、个体演艺团体增多等多元文化竞争,加之剧场门票高昂,普通百姓看戏难,剧团下乡演出收入少,不愿去,农村难看戏,戏曲观众日渐流失,而坚守的戏曲老观众,也因剧团无钱拍新戏,剧目生产滞后议论纷纷。
5、一些地方政府对剧团改革理解有误。
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剧团改革是甩包袱的好时机,有的强令演职员买断工龄,有的直接砍掉,有的不愿一年花几万、十几万补贴剧团,而让其自闯市场,却不惜花重金请一两个歌星“开开眼”、“过把瘾”。
以上是戏曲市场“日渐萎缩”面临“危机”的几个主要因素。应对办法只有锐意改革,认识市场,开拓创新,才能摆脱危机,发展繁荣。
二、认识戏曲市场区域的几种类型
戏曲市场的构成离不开戏曲观众。而戏曲观众是不同的,因而就构成了不同的戏曲市场。弄清戏曲市场区域的几种类型,根据其差异性、特殊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特定的戏曲曲目和精彩演出满足这一区域这一类型戏曲观众特定的要求,是繁荣戏曲、繁荣戏曲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戏曲市场按区域分,可分为国内和国际。国际市场又可分为4种类型,即不同地区、国家;城市、乡村;商业演出和访问交流。国内戏曲市场又可分为城市、城镇、农村;戏曲曲种流传地区和方言区域;城市可分为定向戏、商演戏;城镇和农村可分为:包场、售票、慰问。演出场所(不分国内、国际)又可分为剧场、露天广场、流动舞台和临时搭建舞台。以上所分类型是指通常现象,送戏进工厂、校园、社区等未涉及。
笔者不惜占用篇幅对戏曲市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提醒戏曲院团的决策人、演出经纪人、演出场所业务人员,要从多方面考虑如何把戏曲观众所需求的戏曲提供给他们。
越剧曲调悠美,唱腔委婉,但中国北方、西部地区的人听不懂。评剧通俗易懂,但南方人却不买帐。不认真弄清戏曲观众的口味,盲目闯市场,即使是用行政命令的手段也未必有好效果。
戏曲市场不是有好剧团、好剧目、好剧场就红火的,戏曲观众是戏曲市场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切莫轻视。
三、对开拓戏曲市场的几点思考
1、面对市场
戏曲市场既是一个文化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共同作用下产生。它是文化生产者以商品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的场所,是联系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然而,一些戏曲人市场意识淡薄,或者说踏入市场经济的阵营里却没有确立市场意识。更有一些人等待观望,但等来的不是“救命良方”,而是“病危通知”。
造成“保命”不成,反而“丢命”的原因是有些戏曲院团,特别是一些县级剧团,不是积极面对市场拼搏,争取政府支持,而是维持现状,多年不排新戏,破台子破行头,老演“老几出”。且怨声载道,怪政府不支持。也有的天天盼望领导“一高兴”给剧团拨点款,试想,不思进取,单等“施舍”,没有一点业绩,领导是“高兴”不起来的。戏曲人要拯救“戏曲危机”、使戏曲市场繁荣,就得主动出击,干起来,做出成绩,政府是会支持的。
2、溶入市场
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因而它们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也各自处于不同序列与位置。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听一方戏。不论是“国粹”京剧,还是地方小戏,都有自己的观众群,以往是这样,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也亦然。而观众人数的增减,与戏曲人提供剧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在戏曲出现危机时,也正是流行音乐、国外大片等艺术形式观众群增多之时,这说明,新生的表演艺术品无不是在当代意识培育下的胎儿,而戏曲这一古老(比较而言)的表演艺术形式必然受到当代意识的审视,只有为现代意识所容纳的,才能得到延续和生存。因此,戏曲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必须将触角伸向当代意识中来,才能传承、发展、繁荣。
戏曲曲目创排后成为最终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被纳入戏曲市场的经济因素。剧目生产出后,借用全程管理观点分析,工序并未完成,只有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才能成为最终产品。然而,市场经济瞬息万变,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价格和质量,还注意产品是否与自已需求对路,如不对路,价格再低、质量再好,消费者也不买帐。因此说,戏曲人在投排新戏时要对市场进行调研,以销定产,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
3、开拓市场
开拓戏曲市场首先要确立市场意识,还要学会市场经营。不光要抓好当前的经营活动,还要着眼于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才不至于前面开拓,后面丢失。
首先要学会营销
市场经济把生产——营销——市场做为不二法则,因此戏曲剧目也离不开“营销”这个重要环节。只有学会营销,才能有力占领市场。
然而,很多院团不是尊重市场规律,只知生产,不会营销,使许多好的剧目滞销。究其原因是剧团排戏大多靠政府投资,剧团没有风险。还有多年受政府资助扶持,依赖思想难以清除,你给钱,我排戏,不管效益不效益。这正是一些地方政府下决心砍掉剧团的一个主要原因。假如树立市场意识,又有政府扶持,直面市场,积极开拓,戏曲市场不至于“危机四伏”。
其次是培养观众
培养观众是开拓戏曲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戏曲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这方面中国评剧院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以“还戏于民”的姿态,放下大院团的架子,请票友到中国评剧大剧院舞台演出、到偏远山村送戏上门、举办“评剧夏令营”、辅导业余社团,培训业余骨干、举办票友大赛、低票价演出“周六评剧苑”等一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是营销了自己的产品,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培养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评剧观众,为戏曲市场的未来注入了活力。
相信在戏曲人的共同努力下,确立市场意识,用科学的理念学会营销、培养观众、开拓市场,戏曲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危机”到底。评剧更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很大的转机,因为从评剧百年历程中,我们可以读出评剧具有深厚的群众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又有中国评剧艺术节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还有一支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坚强团队,更有众多致力于振兴、繁荣、再造评剧辉煌而不懈努力的评剧人,我们有理由坚信,评剧再造辉煌不是梦。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