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音乐文学 >> 走近名家 >> 文章内容

陈家和

[日期:2014-10-25]   来源:丰润音乐坊  作者:丰润音乐坊   阅读:4003次[字体: ]
    
       【摘自网络】
      陈家和,男,汉族,1948年生,1965年初中毕业于唐山市第十中学,1968年毕业于唐山市商业学校,同年参加工作。历任丰润县文化馆馆长,丰润县文教局文化股长、创作组组长,唐山艺术研究所编剧,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编剧。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8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1996年被评为河北省直文化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1998年5月被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会员"称号,同年被河北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第四批省管优秀专家。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文学学会河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三十余年来共发表、上演了戏剧、电视剧、小品、曲艺、歌词、小说、理论文章等各类作品350余件,并多次获奖。主要获奖作品有:《戏圣传奇》大型现代评剧,由唐山市评剧团演出,获"全国振兴评剧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1989年);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1989年);第二届河北省戏剧节编剧一等奖(1989年)。《乡里乡亲》大型现代唐剧,由唐山市唐剧团演出。获"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1992年)第三届河北省戏剧节优秀编剧奖(1992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5年);"全国文华新剧目奖"(1996年);河北省第五届文艺振兴奖(1996年)。《民间戏圣》十集电视连续剧(合作),由中央电视台、河北省委宣传部录制。获河北省第四届电视艺术"奔马奖"优秀编剧奖(1995年);华北地区第八届电视艺术"舞龙奖"三等奖(1995年)。《唐山孤儿的故事》三集广播剧(合作),由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录播。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77年)。《中校张金垠》河北梆子现代戏,由河北省梆子剧院演出。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1997年)。
 
老北京的“天桥”,老天津的“南市”都是所谓“三不管”的“杂巴地”,是民间艺术争芳斗艳,民俗文化缤纷展现的地方。以1976年大地震而闻名的唐山市在旧时也有这么一块地方,那就是“小山儿”。现在身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编剧的陈家和,就是从“小山儿”走出来的。
 
    1948年出生在唐山市的陈家和的家离小山不远,从他会跑、记事儿开始,直到初中毕业,他可以说是在小山上泡大的。很多时候,他早晨捏着妈妈给的5分钱早点钱,出了家门把书包找地方一藏,就溜到小山上去看、去听:看戏、看电影、看皮影,看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的、相面算卦的,看做各种小吃的;听叫卖、听吆喝、听评书、听曲艺。那时,他舅舅是那里戏园子的会计,舅妈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近水楼台沾了不少光。就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上学,他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学习成绩居然也并不差,甚至还曾当过大队文艺委员。
 
    看着、听着,他觉出了点问题。怎么戏台上演的、评书里说的那些历史故事和书上写的不大一样,甚至大不一样呢?他从小就是个书迷,不识字的时候缠着爷爷讲书,后来就囫囵吞枣地看书。念过几年私塾的爷爷有两大箱子书,几乎都是线装本,其中不乏木版珍本。只可惜,那些书在3年困难时期被他卖掉换烧饼吃了。后来他才弄明白:原来历史是真的,故事有好多是编的,别人能编,我也能编。于是,他也编开了小故事,文字的表现在作文里,口头的讲给小伙伴们听,在不经意中,埋下了做专业编剧的种子。
 
    初中毕业后,他上了中专商业学校。三年中专赶上两年“文革”,什么都荒废了,只有他的文艺爱好没耽误,依然在文艺宣传队里连编带演兴致勃勃。他对业余爱好很执着,但他从没想过会干专业。他说,成为专业编剧,还要感谢那两年倒霉的经历——
 
    1968年,陈家和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地区丰润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他的身份是国家干部,每月可以领到30多块钱的工资,吃的是商品粮;他的职务却是农民,和社员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但不参加生产队的分配。他可能随时另行分配工作,也可能永远不再分配工作,一切视个人表现和组织需要而定。
 
    那时,他的情绪跌落到了最低点,从都市到山村的巨大落差,对人生前途的心灰意冷,再加上初恋女友的分手,使得他有点玩世不恭,爱咋地咋地了。两年后,县文化馆的干部突然到村里找他,说是县里新成立的文艺宣传队正在招兵买马,传闻他有此特长,前来面试。从那时起,他被再分配到县文化馆,开始了他的专业文艺创作之路。
 
    事后, 陈家和回忆起那段经历,感慨地说:“我从唐山的小山走进丰润的大山,又从大山走出来攀登文艺创作之山,小山大山都使我受益匪浅——那部演绎皮影艺人生活的唐剧《人影》是我从唐山小山上挖出来的,《乡里乡亲》则是我从大山里采摘来的,这两部戏都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小山也好,大山也罢,陈家和从那里起步,一路走来。从县文化馆走到了唐山市艺术研究所,再走到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40年来,他共创作、发表上演了戏剧、电视剧、小品、曲艺、歌词、小说、理论文章共600余部(篇)。其中,包括:现代评剧《戏圣传奇》、《银杏树下》(合作)、《心灵的呼唤》、《妈妈》,现代唐剧《乡里乡亲》(合作)、传奇唐剧《人影》,以及新编历史剧《绝唱》、河北梆子现代戏《阿Q正传》、话剧《春打六九头》、电视剧《民间戏圣》、广播剧《唐山孤儿的故事》等。而传奇唐剧《人影》和新编历史剧《绝唱》的创作和演出,则使他的戏剧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层面,开始了他戏剧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书房的角落里有整整一皮箱的荣誉证书:省管专家资格证、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曹禺文学奖、3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个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评剧节优秀编剧奖,以及省文艺振兴奖、省戏剧节优秀编剧奖等,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他却谦虚地说:“这些说明不了什么,作品得奖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我的运气好。这些荣誉里我更看重‘德艺双馨’的称号。”
 
    陈家和一路走来,今年刚好年满花甲。问他今后的打算,他说自己很着急:“做编剧快一辈子了,还没有编出一个象样儿的戏来。”有人说:你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他却说:“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历史说了算。”这些年来,有各式各样要编辑名人辞典的人找上门来,他一概谢绝。也有人怂恿他写自传、出作品集,更有朋友愿意为此提供赞助,他都不干。他说,自己的为人和作品都没到那个份儿上,出了书到处送人,让人家不愿意看又不好意思扔,不是给人添乱吗?“留本书做个念想?我死后连骨灰都不想留,还留那些书干什么?”
 
    您瞧这老头儿!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