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艺教园地 >> 理论研究 >> 文章内容

冲开民族唱法的樊篱

[日期:2012-06-08]   来源:丰润音乐坊  作者:丰润音乐坊   阅读:1941次[字体: ]
冲开民族唱法的樊篱

 

 

作者:韩溪

 

 

2000年3月23日《文艺报》

 

 

,本来是应该越走越宽的,而自有了民族 美声 通俗三种说法之后,民族唱法及其曲目却越来越窄。想一想,在《东方红》大歌舞里,既有郭兰英味的《南泥湾》,又有王昆味的《农友歌》,还有胡松华味的《赞歌》和邓玉华味的《情意深长》,此外,更有民族乐团的姜嘉锵,西藏的才旦卓玛、黑龙江的郭颂、湖南的何纪光、海政的吕文科、战友的马玉涛,真是人人有别、声声味异、显示了民族声乐的深厚底蕴,称其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是在恰当不过得了。
原因何在?追到底还是极左思潮留下的余悸不可低估,李谷一本来是唱花鼓戏起家的,其后又学习了西洋唱法,还练过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只是1979年底录制了一曲《乡恋》而受到围攻,尽管她坚持演唱时“感情这东西本来应该像泉水或江河一样,自然地流淌出来,或是不可遏制的奔涌出来,它像设闸门的水库,受到局限,任人开启”顶住了这股逆风,但从此却被划入了通俗唱法之列。我看这是改革开放后音乐界的一桩冤案。受益者则是通俗唱法,因为这个称谓当时是为了回避“流行歌曲”这一敏感的“政治问题”而制造出来的极不科学的名词。今天什么事都讲“和国际接轨”,通俗歌曲实在应该回到流行歌曲这个称谓上,免得概念混乱,影响民族唱法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歌手大赛也有误导的责任。据说民族唱法的评委圈子越来越小,一切以他们的情趣,美学观为标准,颇有“武大郎开店”的味道。一部分有特点的歌手吓跑了,跑到了通俗组,因为那里宽松些;一部分歌手则使劲向权威评委门下钻,求得“真传”之名结果是削足适履,丢失了自己独特的优长。不踢开这一关,必定形成恶性循环,走进牛角尖而不能自拔。
民族唱法本来应该是集各民族民歌、曲艺、戏曲的科学唱法之大成。全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近四百个剧种,三百多个曲种(其中有无音乐的),何况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形成的若干不同风格的“色彩区”;同一剧种曲种又有不同的流派。按此分析,民族唱法之路应该是越走越宽。最有包容性、最丰富多彩、最迷人的。既然梅兰芳的雍容富丽和程砚秋的深沉委婉都是京剧,李金顺高亢粗纩的大口落子,和新凤霞清新甜润的小口落子都是评剧。依我看李娜的《青藏高原》、李琼的《山路十八弯》、高峰的《我们的大中国》刘欢的《好汉歌》以及数不尽的“戏歌”、“曲歌”也应列入民族唱法。
期望每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爱好者以及宣传媒体,敢于冲开民族唱法的樊篱,面对生活实感,发挥自己的优长,努力探索,尽情放歌,让民族唱法在新千年真正显示出中国民族唱法的优势,让民族声乐舞台上,花更美、样更多、歌更醉。
韩溪:1932年生于河北省丰润县韩城镇富家村。唐剧主要创始人之一,“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获得者。1949年8月.起从事音乐工作。现为唐山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顾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唐山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戏曲音乐协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专著有童话歌舞剧《森林里的宴会》(乔羽编著)、《韩溪音乐文集》《河北地方音乐》下册、《唐剧音乐创论》二十余万字的《唐山皮影戏》书稿收入《河北皮影、木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音乐词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撰稿人,发表各种文艺作品七百余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奖励。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