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东篱采菊 >> 曲苑杂坛 >> 文章内容

关于评书艺术

[日期:2012-07-12]   来源:丰润音乐坊  作者:丰润音乐坊   阅读:7119次[字体: ]
关于评书艺术
中国文化产业网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东北大鼓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比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的源流
中国文化产业网    
评书的顶祖——王洪兴
评书这个家喻户晓的曲种,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这个问题根据评书老前辈的传说,认为评书的前身就是从说书演变而成的。说书这个形式从古到今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曲种。它从夏禹王时代就有了这项活动,当时的人们劳动完了,饭后茶余不分老幼聚集在一起,或成群、或结夥讲述一些在大自然当中出现的奇光异色。经过长期的不断地给予加工,添根加叶,逐渐地形成了神话般的故事和部落奇闻怪事等。
说书讲述神话故事是民间普遍性的娱乐活动,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其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在漫长的几千年的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缘竿而上的,而是经过无数的奇波险浪才生存下来的。可贵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始终挺立在巨风恶浪之中,胜利前进的。总之,或起或伏、或断、或续随着社会前进,而向前发展,由神话而故事,从奇闻到说”(即讲述英雄人物的传记),继之演变成为平话、笑话、到说书。延续传至清初,在北方燕京地带,出现了三红说书艺人;所谓三红民间艺人即:王洪兴(说三国演义),陶宏玉(说水浒传),周弘亮(说西游记)。当时三红鼎立,在舞台献艺时,各展所长,相互比艳夺魁,争夺书座(即听众)。当时情况三红比较起来听众多,效益好,面较广(各界听众)属于周弘亮,其次是陶宏玉;王洪兴先生虽然上座率低于周、陶,但是他不认为自己的说书艺术低于周、陶,更不承认他们高于自己。但是为什么在舞台实践中他们的上座率超过自己呢?王先生认真刻苦地查找原因,访知己、问朋友,向书座(听众)请教,结果得到韩九龄先生的指教,开始认识到说书有皮薄、皮厚之分(后来拜韩为业师),所说的皮簿皮厚这是说书艺人的术语(专用语),皮薄就是书的内容,俗多于雅;皮厚雅多于俗。多数听众喜欢听皮薄的书,因为一听就懂,容易受到感染,例如西游记是属于皮薄的,水浒传是属于半袍带、半短打,也比纯袍带书的皮子薄,而三国演义则属于皮厚的,因此王洪兴的上座率低于周、陶。鉴于此王先生决定改革,让三国通俗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了说书的方法和内容,把书的情节加强了衔接性,把文字语言改成了通俗语言,演员使活(演出)变为口语化,必要时重加评语、讲解,使听众容易理解,感到意义深浓,余味无穷,改进后受到听众欢迎,盛于一时,听众呼之为评书,由此评书得到听众的公认,享誉遍京城,后来成为宫廷艺人,名赫当时。
变革书目,建立门庭
王洪兴先生是清初时代民间说书艺人三红之一,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说书家。当时他刻苦钻研,将说书的旧方法,以及三国的内容书目,大胆地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变革,并把说书艺术提高了一步。例如:演员在表演中,对书的内函给予了合理的发挥,把书说的有评、有讲、有论、有叙述、有比喻、有联想、有书内书,有书外书等。使听众能得更多的趣味和知识。因此颇受当时各界人士的欢迎,听众异口同声地誉之为评书名家。王先生随着自己的声誉和成就,更进一步的提高评书艺术,例如他使用多年来总结的评书艺术的规律七要即:智、打、多、险、歧、突、纹。使书的艺术、情节,达到匀称的完整程度,并符合了评书的要求,对听众增加了吸引力。当时有不少同行人积极效仿和学习变革后的评书。另外有些行外人,很喜爱评书,借机把自己投入这个行业中,自愿做王供兴先生门下之徒,并得到了王先生的允许。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一些没有得到王先生允许的说书人,而自称是王先生的门徒,借着王先生的蔓(声誉)提高自己。因此王洪兴先生为保持声誉,建立了门徒制。即门庭传艺制度。因此王洪兴的门徒都尊之为评书创始人,立为评书顶祖。
在评书界,有一相传惯例.即在每年旧历四月十八日,有一次望师会(也叫祭祖师会)除了供祖师(大周庄王)封桶以外,还有一幅门庭表,这幅表的第一位顶祖既是王洪兴先生。其余,从他的亲传学生往下排列:例如评书第一代是王洪兴,第二代使用”()字,如何良辰、固舆辰、宋毅辰。第三代使用字,如赵亮珍、薛亮儒等。第四代使用字,如尚奎明(四爷)、得奎元等十八人。第五代,使用字,如李凤山、于凤藻等。第六代使用字,如胡连成、赵连璧等。第七代使用字,如黄诚志、瑞诚咏、赵诚柏、张诚实、张诚甫(张寿臣之父)、潘诚立、柏诚林、盖诚兰等;还有使用字的,如徐坪玉、周坪镇、福坪安、刘坪云等。第八代,使用字,如蔡豫卿、李豫林、边豫棠、朱豫璋、徐豫田、尹豫衡、于豫海、张豫鹏、白豫光、高豫柱、张豫民、张豫良、王豫培等。字同辈中还有使用字,如丁华元、张华明等,还有使用字的,如王鹤轩、王鹤年、吴鹤苓、崔鹤桐、刘鹤岚、孔鹤祥、董鹤良等,还有使用字的,所以华、豫、鹤、雄是同辈也是同一个门庭。字的下边是第九代,使用字,如潘存厚、魏存发、国存芳、顾存德、姜存瑞、姚存礼、马存贤、马存庆、徐存茂、桑存绪、玉存善、谢存珍、张存旺、周存惠等七十余名。字的下边是第十代,使用字如刘久洪、李久元、张久宸、张久伦、孙久长、孙久隆、冯久春等。字下边尚有寿五个字至今这五代还没有传人。
评书门庭中相传有一首歌诀,表明评书艺人的源流:
三辰五亮十八奎、九凤十连七代诚、
华豫鹤雄遍天下、存久塞满天津城、
延年益寿德五代、代代子孙更兴隆。
 
 
 
评书基本知识
中国文化产业网    
“梁子”
粱子,就是旧时评书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口传心授。笔录成文的称为(chai),写得都比较简明扼要。一部评书在册子一般在一千字到一万字之间,大都是蓝布面的红格(竖写)毛边纸装订成,上面记着故事梗概、人物名号。要求演员背得滚瓜烂熟.说时脱口而出,如<隋清演义>中的瓦岗寨36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十八将;<明英烈传>的黑红十六将;《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以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
梁子具体体现了评书主线的发展与块的连缀,依繁简程度,梁了又有粗梁子、细梁子之分。过去说书艺人从师傅那里学说某部评书.首先要掌握梁子,根据梁子,运用说书的技巧加以敷衍发挥,这样说书叫做活口;完全按照师傅教的一字一句学说,则叫方口,掌握活口是评书艺人的基本功,只按照粱子说书,缺乏敷衍发抨,是说书人最忌讳的.
梁子是由书根书领书胆书筋组成的四梁八柱支撑起来的情节框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评书,素材的来源都是十分广泛的,既订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打从文学名著中改编发展而来的,还有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吸取的。旧时说书艺人在开书之前首先必须对素材进行加丁.形成情节框架.亦即粱子。依据梁子说书,情节曲折,远比原素材丰富,可见,梁子在原素材和演出本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对于原素材来说,梁子是提炼加工出来的情节框架的记录本;而从梁子到评书演出本,篇幅常常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显示评书独特的艺术功力。如评书艺人陈士和根据<聊斋志异>原作改编的评书《聊斋》,虽然不是梁子,却提供了梁子所包含的内容,起着类似梁户的作用,是从文学名著改编成评书的一种类型。用<聊括·王者>原作和陈上和演出整理本略加对照,就能看出演出本究竟丰富了些什么。
“柁子”
柁子是一部评书中多种矛盾的扭结点和高潮。由于将许多人物的命运线纽结一起并由此产生许多悬念,分别予以解决或调整,因此柁子可以说是大的扣子
评书常常以柁子为标志而形成若干大段落。《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实际上是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火烧祝家店.孙立、孙新、顾大嫂劫牢,解珍、解立越狱两个单笔书,加上时迁偷鸡,李应修书,扈三娘捉王英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总归拢到宋江、吴用指挥的粱山人军与祝家庄朝奉父子的三场恶战,中间穿插石秀探庄、林冲被俘、秦明陷阵等惊险情节。以前单线演述的宋江、林冲,李逵等英雄人物也都聚拢到祝家庄。三打祝家庄的胜利使梁山义军得以立足.也使被迫上梁山的各路英雄有所依托。同样,闹江州打大名府等也是大柁子。其他书目中如《西汉演义》的九里山十面埋伏,《东汉演义》二十八将闹昆阳,《隋唐演义》的李元霸锤震十八国,《精心说岳》的牛头山,《施公案)五女擒兰,《彭公案》的会仙亭捉韩登,《济公传》的八魔炼济颠等等,都是各书中的柁子。一部长篇评书是由众多的单元部分的柁子联合而戊的。单元可能是一回书,也可能是几回书的集合。每个单元只是根据主题有所侧重,实质上是并列的。虽是独立的单元,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一个柁子结束,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柁子,是评书结构上的特点。
评书艺人说部书,首先要卡出几个大柁子柁子的划分体现了评书结构上的一大待色.即以故事情节的编纂为中心。讲述历史评书,多以战事为主,像《三国演义》,柁子的划分是以战役为单元,官渡之战、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等都属于柁子。公案书里的柁子划分是案件从发生到结案的过程为依据。《包公案》、《刘公案》中的许多案件都是柁子。讲述英雄人物的书中以主要英雄人物的传记划分单元,构成柁子,评书《水浒》是以古典小说《水浒传》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之间缺乏一条从头至尾的线索.改编成评书时,也只能以人物分书.形成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等几个十回书。柁子把一部书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划分成若干个故事单元,每个单元都把文章做足,人物形象的各个侧面印主题的各个方面也都表现得生动丰满.然而,这种叙事的单元性有事也会导致人物造型的单纯性。一个柁子还可再分若干大段落,也就是回目。在《留取威虎山》中初探神河庙夜审一撮毛杨子荣打虎夜访李勇奇桥头遭遇战舌战小炉匠等都是柁子中的回目。
一部书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回目,《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很少有人单独提起.但其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庞统献计孔明看病借东风等却都是人们熟悉的回目。回目就是评书艺人所渭的当日书,过去艺人在开书之前先报回目,告诉听众今天说什么内容,因而回目大都精练、醒目,以便吸引听众。一个回
目有时能说几天,每人都是在矛盾冲突最紧张时候结束,吸引听众第二天接着听,这就是设扣子的于法。一回书总由几个扣子组成,虽说是演出营业方式的需要,但从艺术结构上有,扣子是构成评书情节起伏的最重要的方法。
 
 
 
 
 
 
 
评书的说功-说表
中国文化产业网    
评书的说功。包括叙述和表述两项。叙述以情节为主,讲究有头有尾,细节合情入理、真实可信,布局跌宕起伏给人以回味。表述则指人物自身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不适合公开表达的思维活动。表演时强调二者结合有致。艺谚云:故事人人会讲,各有巧妙不同,疾徐快慢自如,道事叙理从容。还说: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恹。强调了说表技巧的分寸。演员们所追求的是:讲的像真事儿,说的像活人儿,听着真有趣儿,越听越带劲儿。说评书,首先就是让观众听得懂,同时,在情节铺排上、人物刻画上要细致、周密,引人入胜,以达到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的艺术效果。
 
 

 

相关评论